作者: 丁明燁 王世會 來源: 菏澤日報社 發(fā)表時間: 2022-07-20 15:29
兒歌曰:木拖車,槐木架,拖車上邊放張耙,耙上砸鐵釘,妮在上邊唱嚶嚶。拖車拉到大東洼,妮在地里掐朵花;拖車拉到老河崖,妮在河邊逮鳥玩;拖車拉到垡子地,妮在地里學唱戲。
拖車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家必備的一種運輸工具,外形是一個一米見方的長方形木架,行進原理像北方的雪橇,被牛馬拉著在土路上拖行。主要拉犁、耙、耬等較重的農具,有時因農播需要,上面也會放上化肥、農藥、種子等。由于拖車與地面的摩擦力大,制作時底邊框要選用耐磨的硬質木料,魯西南一帶的拖車大多用當地產的槐木做成,堅固耐用,四五十年磨不爛。
這種拖車速度較慢,最適合在土路上行駛,尤其是在沒有莊稼的垡子地里拖行。夕陽西下,莊稼人收工回家,一隊隊老牛拉著拖車咿咿呀呀地行進在鄉(xiāng)間土路上,閑適舒緩,也是鄉(xiāng)村一道溫馨的風景。這時,頑皮的孩子還會雙腳踩在拖車一側的邊框上,享受一番乘車的樂趣。
當地農村有句謎語,“名字叫車沒有輪,只拉農具不拉人”,說的就是拖車。其實,有時候拖車也能拉人,大雨過后,村與村之間的低洼地,車無法走,船無法行,拖車便成了最理想的交通工具,婦女孩子往拖車上一坐,看著水汪一片一片地從身下滑過,看著老牛撲撲哧哧地踩著泥濘前行,倒也別有一番情趣。調皮的孩子便會唱起當地民謠:張樓到李樓,路上水橫流,高粱水中泡,豆子耷拉頭,小鴨隨意飄,小魚可意游,俺去姥姥家,一架拖車一頭牛。
后來,拖車被架車取代,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,已經成了民間古董,年輕人都猜不出它本來的用途。
文/丁明燁 畫/王世會